體驗的碰撞擦出火花
來源:文:芳芳 圖:芳芳 莉娜 日期:2002/07/31 16:35:29
其實,廣州、香港兩地學生走到一起一同夏令營,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但是,由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香港游樂場協(xié)會、廣州市越秀區(qū)北京街社區(qū)服務(wù)中心于7月22—25日合辦的穗港青少年社區(qū)服務(wù)體驗活動,之所以特別惹人注目,引來《羊城晚報》、《信息時報》、《新快報》及廣州電視臺、南方電視臺的報道,是因為在文藝夏令營、游山玩水夏令營火爆的今天,這個體驗活動顯得標新立異,參加的學生通過深入廣州社區(qū)和清遠農(nóng)村,對國情、社情、民情有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友誼體驗:擦出友誼火花
這次活動的形式很新穎,由一個廣州學生帶兩個香港學生開展活動。第一天初相識時他們都很拘謹,一聲“Hi”之后已無話再說。但走在去廣州同學家晚餐的路上,他們已經(jīng)開始熟悉了。廣州的學生很熱情,一邊走一邊“解說”沿路的建筑物、商鋪及廣州的基本情況,使香港的學生對廣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來到廣州學生的家,不少香港學生驚嘆地稱贊廣州學生的家漂亮、整潔,“你的房間比我的還大哩!”在梁巧華的家,一位香港女生這么說。巧華的媽媽以八菜一湯盛情款待四位香港學生。在做飯時,香港學生常常入廚房幫手,飯后又主動洗碗,儼然不分彼此的一家人,令巧華媽媽不停地贊他們懂事、有禮貌。
晚上,廣州學生熱情地帶香港學生逛街,而且目標一致——狀元坊。雖然香港是購物天堂,但香港的學生一走進狀元坊,瞳孔馬上放大——被眼前眼花繚亂又很IN的、絕不落后于香港卻比香港便宜的時髦飾物、用品吸引了,他們“大灑金錢”,買手機繩,買掛包,買T恤,買裝飾品,若不是限定時間回旅館,他們說真想逛到店鋪收鋪時。為此,很多同學在第二天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又去狀元坊“掃貨”。
如果說穗港學生可以一拍即合的話,那么,穗港學生與清遠的學生的友誼就顯得“慢熱”了。7月24日,穗港學生來到清遠市清新縣第三中學,與這里的學生玩游戲、開篝火晚會。開始時,清新縣的學生很靦腆,盡管香港學生帶來的游戲很新鮮、很有趣,而且在香港學生煸情的鼓動下也極想玩那些游戲,但他們?nèi)灾共讲磺埃詈笫窍愀蹖W生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游說成功,使清新縣學生拋開羞怯,一起玩裝彩砂、解手結(jié)、魔術(shù)畫、傳聲筒、拯救地球等游戲。一個正在專心地往一個小瓶子里一層一層地裝不同顏色的彩砂的清新縣學生興奮地對筆者說:“這個游戲真好玩。我曾在廣州親戚家見過這種彩砂瓶子,當時很喜歡,想不到今天我可以自己親手做一個給自己。”
晚上的篝火晚會,三地學生圍著熱烈的篝火而坐,他們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節(jié)目。Para para舞、搞笑的小品、強勁的鼓樂、動聽的獨唱……精彩節(jié)目一個接一個,掌聲、笑聲不斷,濃情似火,高潮迭起。當《壯志驕陽》的歌聲響起,穗港學生玩起“走人龍”時,正襟危坐的清新縣學生已經(jīng)按捺不住了,加入了 “人龍”,這時已經(jīng)無法分出他們各自來自何地,大家已融為一體……
社區(qū)農(nóng)村體驗:擦出思想火花
這個活動的宗旨在于“體驗”二字,而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有“體驗”可言。為此,穗港學生深入地走進廣州社區(qū)及清遠農(nóng)村,展開有意義的社區(qū)義務(wù)服務(wù)和農(nóng)村實踐。
7月23日,學生們來到廣州的社區(qū)做義工,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慰問特困的殘疾家庭,參與廣州的居委主任選舉工作等,來自香港的林君輝同學特別有感觸。他是探訪一戶只有母女倆的特困家庭,這個家庭的媽媽是殘疾人,女兒是小學生,生活捉襟見肘,但媽媽沒有“攤大手板”向社會拿救濟金,而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賺取生活費,雖然一天的勞作只是賺十來塊錢,但仍然很勤懇地做著。“來到這個清貧的家庭,我感受不到愁云慘霧,相反,從母女倆的眼睛里,我看到她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當我聽到那小女孩說‘這個家,女兒是我,家長也是我’時,頓時涌起一股難以言狀的感觸。”林君輝同學如是說。
在孤寡老人麥伯家,麥伯開始時對7位穗港同學的光臨顯得措手不及,他坦言,自從他老伴去年辭世后,這個家就很冷清,他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后生仔女”探望他。在“人氣急升”的麥伯的狹小家里,同學們擠在一起靜靜地聽他講解放前的艱苦日子和對今天生活的謝意,他們聆聽時的那份認真,絕對不是能裝出來的。同學們在幫麥伯那顯得晦暗的房子打掃衛(wèi)生后不禁說:“我們對物質(zhì)的要求真的不應(yīng)太高,價值觀平淡些,這樣會活得開心些。”
呼吸著散發(fā)著泥土香味的空氣,放眼看著翠綠的菜地,墨綠的蓮藕池,7月24日來到清遠市清新縣體驗農(nóng)村生活的同學們顯得異常興奮。如此近距離地親近大自然,不少學生、尤其是香港學生說這是第一次。
當然,學生們到這里并不是浮光掠影地看看農(nóng)田而已,而是穗港學生混合分成15組,分頭到15位清新縣第三中學的學生家里同吃、同玩、同勞動,感受農(nóng)村的生活。三地學生走在泥濘的田埂上,在清遠孩子的指點下,穗港學生知道了平時常吃的絲瓜、姜、青瓜在地里種植時的樣子,他們還一起摘楊桃、拔花生,體驗著農(nóng)村孩子課余時間的生活。在農(nóng)村學生家里吃的那頓飯,應(yīng)該是這幾天夏令營里最簡單的一餐,但因為吃的是自己親手做的飯、自己親手摘的菜吧,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認為這是一頓他們吃得最香最甜的一頓飯。
香港同學劉敬心同學的話,應(yīng)該道出了所有同學的心聲:“在農(nóng)村的這一段體驗很強烈,農(nóng)村孩子所得到的東西,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不像我們可以依賴別人。靠自己去獲得的,比別人給予的更有意義。”
純真坦蕩的體驗心聲
穗港學生一連幾天經(jīng)歷了與自己原本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內(nèi)容,這種碰撞擦出了他們的思想火花,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心聲——
屈振輝(香港):農(nóng)村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比我們差,但他們的自立能力、自尊心比我們強,香港學生明顯有點自高自大,其實我們是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相反農(nóng)村同學的自強、勤奮、努力值得我們學習。
金雪鴻(香港):兩地的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不同的,但參加這次活動的那份體驗心情是一樣的。這次活動讓我生出這樣的感受,就是要摒棄自己正在擁有、正在享受的一切,放下身份,以包容、接納的心情來參加交流,這樣才能獲得真知。我特別要說的是,雖然清新縣的學生物質(zhì)生活比我們差,卻比我們勤奮,因此我感悟到物質(zhì)生活其實是很表面的東西,不應(yīng)過分追求。
梁巧華(廣州):農(nóng)村的孩子很勤奮,課余時間不是下地幫父母勞作就是埋頭溫習功課,我們卻是有時間就玩,我覺得農(nóng)村孩子的精神生活比我們充實。
黃瑩(廣州):通過這次活動體驗,讓我深深體會知足常樂的道理,對今天的生活,我只會珍惜,不會再奢求什么。
筆者的感受
作為整個活動的隨行者,耳聞目睹廣州、香港、清新縣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不禁有想說一說自己感受的沖動。
在三地的學生中,香港的學生顯得很自信,廣州的學生自信中帶點底氣不足,清新縣的學生則純樸而謙卑。畢竟見識不同,所以在整個活動中三地學生的表現(xiàn)也不同。香港學生熱情大方,廣州學生活躍但積極性不高,清新縣學生參與感最強。當我看見一位清新縣學生得到一些香港學生送贈的彩色貼紙、鉛筆而如獲至寶的神情時,我覺得這類交流活動應(yīng)該多些舉辦,這樣可以打開農(nóng)村孩子的視野,也使來自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同學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我隨一些同學來到一位清新縣同學的家,這個家除一臺電視機外可謂家陡四壁,但哥哥卻是學校的文學社社長,喜歡讀書,精神生活充實。另外同事麗麗說,她到的那戶農(nóng)家滿滿一個墻壁貼著各類獎狀,甚為壯觀,當時我想,誰敢說這獎狀“裝修”一定廉價于城市人的豪華裝修!
其實,人只有生活環(huán)境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都有值得自己驕傲的、彌足珍貴的東西。你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不代表你就一定高貴;你生活環(huán)境艱苦,不代表你就一定卑微。讓我們善待自己的今天,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明天吧。
后記
這次穗港青少年社區(qū)服務(wù)體驗活動完滿結(jié)束了。活動的策劃者吳啟光主任認為,城市學生嬌生慣養(yǎng),“嬌驕”二氣嚴重,對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這個活動能讓他們擴大生活圈子,了解國情、社情、民情。透過學生們的那一番感受,這個目的無疑已經(jīng)達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由辦公室人員首次操辦的活動項目,雖然他們沒有經(jīng)驗,但開展得有條不紊。辦公室主任何少麗“變身”活動的“財政大臣”,把后勤工作打點得妥妥當當;梅麗娜在“前線”充當導游角色,發(fā)揮了她活躍好動的長處;司機梁曉雄也沒閑著,配合香港方面的老師照看學生隊伍。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活動平安進行,完滿結(jié)束。
辦公室這次“撈過界”,證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員工是有許多潛能的,只是沒有機會發(fā)揮罷了。在用人方面開放一些,可以促使員工自學地進修,培養(yǎng)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人。
●《羊城晚報》報道(2002年7月27日)
在體驗中感悟
□陳桂芳
七月流火。來自穗港兩地的45名學生于7月22~25日在酷熱中開展社區(qū)服務(wù)體驗活動。這個由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香港游樂場協(xié)會、廣州市越秀區(qū)北京街社區(qū)服務(wù)中心共同合辦的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參觀、社區(qū)義務(wù)服務(wù)、農(nóng)作實踐、科技學堂、聯(lián)歡晚會等,對社區(qū)、農(nóng)村生活有了真切的了解,加強了他們的交流、溝通和友誼。
社區(qū)體驗:濃濃人情味
這次活動的形式很新穎,由一個廣州學生帶兩個香港學生開展活動。第一天初相識時他們都很拘謹,一聲“Hi”之后已無話再說,但經(jīng)過到廣州的學生家里吃飯,廣州的學生帶香港的學生到狀元坊、上下九路購物后,第二天他們已經(jīng)“打得火熱”。
第二天,學生們來到廣州的社區(qū)做義工,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慰問特困的殘疾家庭,心靈受到極大震撼。
來自香港的林君輝同學特別有感觸。他是探訪一戶只有母女倆的特困家庭,這個家庭的媽媽是殘疾人,女兒是小學生,生活捉襟見肘,但媽媽沒有“攤大手板”向社會拿救濟金,而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賺取生活費,雖然一天的勞作只是賺十來塊錢,但仍然很勤懇地做著。“來到這個清貧的家庭,我感受不到愁云慘霧,相反,從母女倆的眼睛里,我看到她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充滿信心。”
農(nóng)村體驗:艱苦卻開心
呼吸著散發(fā)著泥土香味的空氣,放眼看著翠綠的菜地,墨綠的蓮藕池,來到清遠市清新縣體驗農(nóng)村生活的同學們顯得異常興奮。如此近距離地親近大自然,不少學生、尤其是香港學生說這是第一次。
當然,學生們到這里并不是浮光掠影地看看農(nóng)田而已,而是穗港學生混合分成15組,分頭到15位清新縣第三中學的學生家里同吃、同玩、同勞動,感受農(nóng)村的生活。三地學生走在泥濘的田埂上,在清遠孩子的指點下,穗港學生知道了平時常吃的絲瓜、姜、青瓜在地里種植時的樣子,他們還一起摘楊桃、拔花生,體驗著農(nóng)村孩子課余時間的生活。
在農(nóng)村學生家里吃的那頓飯,應(yīng)該是這幾天夏令營里最簡單的一餐,但因為吃的是自己親手做的飯、自己親手摘的菜吧,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認為這是一頓他們吃得最香最甜的一頓飯。
香港同學劉敬心同學的話,應(yīng)該道出了所有同學的心聲:“靠自己去獲得的,比別人給予的更有意義。”